急性肝衰竭能治好吗

定义:

      急性肝衰竭 (ALF) 是指既往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导致出现进行性神志改变,直至昏迷和凝血功能障碍的症候群。急性肝衰竭多发生于中青年,病死率极高,治疗难度大。国外曾有有研究表明,在进行急性肝脏移植技术之前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不足15% 。 不过大家也不要慌,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手段问世,包括现有的人工肝、肝移植技术,治愈率逐渐有所上升。

临床表现:

急性肝衰竭患者通常没有基础肝病,急性非常急,病情凶险,通常有以下表现:

1、2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言语障碍等严重的肝性脑病表现,并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2、伴有极度的疲劳、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2周以内出现严重的面目黄染,查肝功能黄疸明显升高;

4、出现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等现象,查凝血功能严重异常;

5、肝脏彩超提示肝脏进行性缩小。

治疗及预后:

急性肝衰竭一旦发生,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严格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以增加肝脏的供血量,避免肝细胞进一步坏死;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有乙肝尽快予以抗病毒治疗,如考虑药物引起,可运用解毒药;

3、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腹胀,进食少,应加强肠道营养,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可予以人工肝、肝移植治疗;
4、急性肝衰竭病情虽然十分凶险 ,病死率极高,治疗难度大,但是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可以治愈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