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一组源自上腹部的发作性或持续性症候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或早饱感,影像学和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意大利一项65岁以上社区老年人胃镜检查和症状调查显示,15.1%受试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其中73%为FD。我国广东地区65岁以上居民消化不良症状调查显示,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4.5%,提示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高,其中FD占相当大的比例。老年人由于上消化道功能改变,且往往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因素,FD的诊断和治疗较普通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老年人胃功能的变化:
胃排空功能,动物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退化,表现为兴奋性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如一氧化氮能神经)无改变,其结果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人体研究中,年龄对胃排空的影响尚存在争议,Shimamoto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胃餐后蠕动频率减少,收缩幅度下降,年龄与胃固体排空延迟呈正相关;Nakae则发现健康老年人胃液体排空加快,脂质排空加速,与老年人胃底容纳舒张功能减退有关;Madsen对不同人群胃核素扫描研究表明,老龄受试者胃排空与年轻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表明,年龄导致胃固体和液体排空出现不同反应,可能是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胃酸分泌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回顾性研究认为年龄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但这些研究均未排除胃萎缩性病变。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0岁以上老年人中,50%~70%存在萎缩性胃炎。在排除萎缩性胃炎后,90%的80岁以上老年人胃酸分泌正常,部分老年人胃酸分泌呈现代偿性增高。
胃黏膜防御功能,目前研究已证实,年龄可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表现为胃黏膜前列腺素E2水平下降、碳酸氢盐和黏液素分泌。虽然这些变化比较轻,但与老年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早饱等症状有关。
胃感觉功能,年龄导致胃感觉功能减退,表现为胃对气囊扩张的感觉阈值增高,可能是老年人症状较轻、忽视病情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老年人F D的诊断目前仍主要参考罗马Ⅲ标准,即症状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间区域,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早饱等全部或某些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连续或不连续发生超过3个月,且影像学和生化检查不能解释上述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特点,可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两个亚型。PDS以上腹胀和/或早饱为主要表现,EPS以上腹痛和/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FD以PDS最为常见。
国外众多消化不良诊治指南中,对有服药史、年龄超标和报警症状的消化不良患者均首选内镜检查,对无报警症状者采用策略包括:首选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针对性治疗;再选非侵袭性检查幽门螺杆菌(Hp),根据结果给予治疗;最后给予经验性抑酸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者做内镜检查。
我国是消化性溃疡和肿瘤高发地区,且老年消化不良患者发生器质性病变概率高,我国老年FD诊治共识意见推荐对有消化不良症状老年患者,特别是新发消化不良症状者,首选胃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因。其他检查还包括腹部影像学(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血液生化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者,可行Hp检测;对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FD患者,可根据条件选择胃电图、胃排空、胃容纳功能和感知功能检查。对胃排空严重延迟,尤其是有恶心、呕吐症状患者,行小肠X线或断层扫描排除机械性梗阻;对反复上腹痛或烧心者做食管pH值检查以排除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怀疑消化系统以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应选择相应的检查手段以明确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消化不良患者需鉴别功能性与器质性消化不良。老年人主要器质性消化不良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不典型胃食管反流病和肿瘤,少见疾病包括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胆道疾病、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 1 ) G E R D : 荟萃分析结果表明, 约1 3 . 4 %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症状患者,最终诊断为GERD。病史收集时询问有无反酸、烧心症状有助于发现GERD,胃镜检查发现糜烂性食管炎可确诊GERD。
(2)消化性溃疡:占消化不良的5%~10%,抑酸治疗有效,但仅根据症状无法与FD鉴别,诊断需要依赖胃镜和活检。
(3)胃食管肿瘤:有多中心研究对3815例消化不良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2 %患者为胃食管肿瘤。该研究还发现,年龄和有无报警症状(呕血或黑便、贫血、无法解释的体质重下降、进行性吞咽困难以及腹部肿块等)并不能有效预测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肿瘤,提示胃镜检查对鉴别是否存在胃食管肿瘤十分重要。
(4)胆胰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胆石症仅导致胆绞痛症状,易与消化不良鉴别,因此消化不良患者不推荐常规行胆系检查,仅当消化不良疗效不佳时需进一步检查。胰腺疾病发生率不高,但急慢性胰腺炎和早期胰腺癌易误诊为消化不良。超声和断层扫描检查常可发现胆胰疾病。
(5)其他:老年人通常服用的多种药物可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铁剂、抗菌药物、雌激素、左旋多巴、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诊断时需仔细询问患者服药史,停用药物后症状多可消失。此外,许多消化道疾病可导致消化不良症状,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活检可以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少见疾病通过相应生化检查可以诊断。
诊治策略: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老年人FD治疗的研究。用于FD治疗的药物包括促动力药、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PPI)等。因FD症状间断反复,可能要重复治疗,疗程应越短越好,通常推荐使用促动力药或H2受体拮抗剂治疗4周;如果症状反复、持续或恶化,则需要进一步检查。许多老人同时服用其他药物,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般治疗 医生要给予患者信心,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低脂饮食,不提倡咖啡及辛辣饮食,戒除烟酒及NSAIDs类药物。
药物治疗(1)促动力剂:荟萃分析证实,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对FD疗效优于安慰剂,推荐首选用于PDS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多潘立酮有导致心脏猝死和严重心律失常的报道,因此建议60岁以上人群应用多潘立酮时剂量不宜超过30 mg/d。(2)抑酸剂: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H2受体拮抗剂和PPI对FD的疗效优于安慰剂,推荐首选用于EPS患者,疗程4~6周,以后可按需服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奥美拉唑可能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因此对需要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FD患者,应优先选用泮托拉唑。(3)根除Hp:根除Hp对FD的作用还存在争论。有研究表明,HP根除对FD远期症状控制有效,多数指南意见推荐FD患者应根除Hp。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药物耐受性差,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中断治疗。国外研究表明,克拉霉素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如将克拉霉素剂量减半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影响疗效,目前尚缺乏中国人群的研究。(4)其他药物治疗:抗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铋剂及替普瑞酮等可减轻消化不良症状,铝碳酸镁除具有抗酸作用外,还具有吸附胆汁的功能,伴有胆汁反流者优先选用;但应注意该类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便秘,老年便秘患者慎用。助消化药物,如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FD的辅助用药,与促动力药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但这些药物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精神心理治疗 对常规治疗后仍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应进行行为、认知疗法和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可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但不推荐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应注意这些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不宜与甲氧氯普胺等合用。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应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功能性消化不良怎么回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患者经过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后而出现的一系列诸如上腹部疼痛、上腹不适、饱胀、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反酸等症状的情况,常常是由于生活和饮食的不规律、紧张、焦虑的状态,以及内脏的敏感性比较高等原因,导致胃肠的动力以及功能出现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如果不适症状比较明显,就应该到医院就医治疗,并且需要通过调整生活饮食,改善精神情绪来缓解相关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抑酸药、促动力药、促消化药及抗抑郁药。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消化不良症状,仅仅是在进食某些特定的食物或者是进食过多时偶尔出现一次,就不必过度的担心,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活动,暂时在家里观察一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饮食,禁食烟酒,避免过于粗糙、过热或者是过于浓烈的、辣的食物,少吃腌制的食品,保持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定时进食。02:18
-
厌食康颗粒能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患病儿童可出现腹胀、上腹痛、厌食、早饱、嗳气等不适症状。而厌食康颗粒具有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液分泌,消除肠内积气,因此该药物能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不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多与患儿平时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如过多摄入高油脂、高糖类食物,喜欢喝含气饮料、咖啡等,会导致患儿出现腹胀、厌食、嗳气等不适症状,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严重影响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因此家长需要及时带患儿就诊进行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患儿服用厌食康颗粒,其所含的君药广山楂可促胃动力、促胃液分泌,臣药小槐花可解热镇痛、抗炎抗菌,佐药茯苓对消化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白术可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麦芽可助消化、调节肠道菌群,陈皮可抑制胃肠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诸药合用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改善作用,且不会伤及儿童脾胃功能。在治疗期间,家长要禁止给孩子吃零食、如薯片、辣条等,可以适当对腹部进行按摩或者是用热水袋热敷等,都是有一定帮助的。如需用药,或想要了解更多的用药知识,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在其指导下合理用药。02:31
-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或者精神社会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常以某一个症状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以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者反复发作。2.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也可以没有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常与进食密切相关。3.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语音时长 1:30”
-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嗝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早饱指的就是进食以后不久就会有吃饱的感觉,以至于食物会明显的减少。上腹部胀多发生在餐后,可呈持续性的,进餐后就会加重。不少患者还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头疼、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患者主要是怕患有癌症这种心理。在病程中的症状可发生变化,起病多是缓慢的,但是持续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语音时长 01:08”
-
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痊愈病情分析:小孩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咨询医生服用四磨汤口服液,健胃消食片,配合服用肠道益生菌,比如培菲康,布拉氏酵母菌,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意见建议:平时要少量多次喂养,不要一次吃得过饱,可顺时针按摩孩子腹部,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促进消化。辅食喂养的孩子不要吃得过杂,食物要煮得软烂,容易消化。
-
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预防病情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要做到积极预防和减缓或者防止其发生发展。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挑食偏食和无规律饮食。意见建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症状时,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但是检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占胃肠道门诊的50%左右。以上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餐后饱胀感为主要症状。本病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老年人消化不良的原因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牙齿,老年人的牙龈萎缩,牙齿由于长期的磨损而脱落,咀嚼发生困难,使食物不能被充分咀嚼粉碎就被吞咽到胃肠中,从而加重胃的负担。二,黏膜腺体,老年人消化道黏膜腺体均在萎缩,口腔黏膜萎缩使味觉迟钝。导致老人喜欢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唾液腺萎缩导致每日唾液的分泌量将为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