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什么时候不具有传染性

结核病在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确认无活动性感染时,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结核病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如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药物,完成全程治疗后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被有效杀灭,此时患者不再具有传染性。多次痰涂片检查均未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说明其排菌量极少或已不排菌,这类患者通常不具有传染性。经影像学检查,如X线或CT,显示病灶稳定或已钙化、纤维化,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已被控制,患者不再具有传染性。结核病的典型症状,如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消失,是患者病情好转的重要标志,此时患者的传染性大大降低。

随着患者免疫力的恢复,机体对抗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增强,有助于清除体内残余的结核分枝杆菌,从而降低传染性。

综上所述,结核病患者在得到有效治疗并确认无活动性感染后即不再具有传染性。然而为防止病情复发和传染给他人,患者仍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建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