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除溶血反应外,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发热、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以下是对这些反应的具体解析及应对措施。
1、发热反应
输血后15分钟至2小时内,患者可能出现畏寒、高热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或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抗体与输入的白细胞发生反应所致。治疗措施包括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以及预先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2、过敏反应
患者可能在输血后立即或输血中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这通常是由于对血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所致。应对措施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来缓解症状。
3、细菌污染
若血液制品在采集或储存过程中被细菌污染,输血后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休克等严重症状。因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输血前应进行细菌培养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4、循环超负荷
输血过快或过量时,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循环超负荷症状。此时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并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以帮助患者排除多余水分。
5、移植物抗宿主病
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输血反应,表现为发热、皮疹、肝炎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对血液进行辐照以灭活其中的免疫细胞,并在必要时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虽然多种多样,但通过严格的操作规程和适当的医疗措施,这些风险是可以被有效管理和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