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这是一种常见的医源性疾病。多种药物可能导致此类损伤,其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能够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草药及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几类。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抗结核药如利福平,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某些中草药如含有吡咯双烷类生物碱的植物,以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均有可能导致肝脏受损。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复杂,可能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药物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害、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或个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等。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重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衰竭等严重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特别是对有肝毒性的药物应谨慎使用。治疗方面,一旦发现有肝损伤迹象,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医源性疾病。了解其致病药物、损伤机制及临床表现,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确保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以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