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它以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基本病理特征,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进而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比如乙肝、丙肝等,若不及时治疗,病毒感染可长期损伤肝细胞;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肝脏代谢负担加重,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如此可致酒精性肝硬化;还有胆汁淤积,当胆汁长期在肝内外淤积,胆酸、胆红素等物质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硬化。
对于肝硬化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丙肝导致肝硬化的重要手段,比如常用的干扰素、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保肝治疗可使用谷胱甘肽、水飞蓟宾等药物,保护肝细胞。对于晚期肝硬化出现腹水等情况,可采用腹腔穿刺放液、补充白蛋白等方法对症治疗。
日常生活方面,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减轻肝脏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霉变、腌制食品。戒烟限酒也是关键。同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肝硬化患者积极治疗和科学护理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