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服用羟基脲后出现恶心
2021-01-14 1673次
病情描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服用羟基脲后出现恶心的症状,由于血小板急剧下降,服药一周从1370降到466,一周后又降到60,立即停药,三天后检查血小板25,三天后再查28,三天后再查47,一周后查134,检查结果白细胞持续降低,期间一直感觉恶心,干呕,下腹部烧灼感,请问是怎么回事
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答咨询实录
为你推荐
-
血小板怎么增加增加血小板需要看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疾病引起的则需要对疾病病因进行处理。常见的如脾功能亢进的患者需要对脾功能亢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处理;其次,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化疗药物引起的可以暂停化疗药物;血小板生成药物引起的,或病毒感染及辐射引起,都可以针对根本原因进行处理。患者还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如维生素B12,还可以补充叶酸等等。01:19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注意一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目前来说临床上面比较常见,几乎是最常见的,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它的机制是因为外周血产生了抗血小板的抗体,导致了血小板的寿命缩短,所以引起的血小板数目的减少,它也可以引起临床上面,明显的一些出血的表现,这个病它的发病机制上面,跟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原则上来说,只要你确定是一个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它不会变成急性白血病,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除非这个病人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基础上面,发生了第二个肿瘤,这种肿瘤的发生,可能跟治疗有关系,但是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有一些所谓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很有可能是因为早期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来就是误诊的,而不是真实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所以对于具体的个例,需要去具体地分析,但是从原则上来讲,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急性白血病之间没有任何的相关性,不会发展为急性白血病。01:40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种。它的特点就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以及功能异常,并且伴有反复的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血栓形成,脾脏肿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因不明,其确切的发病率也是不详的。主要见于五十到七十岁的老年人,确诊时中位年龄为六十岁,约20%的患者小于四十岁,男女比例为1-2: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惰性疾病,中位生存期可以达到十年到十五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多数大于等于一千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另外要注意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很少超过一千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的,而且血小板增多往往比较短暂,出血和微血管栓塞少见,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是正常的。语音时长 1:51”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似,此病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此病的发病率仍不清楚,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年人,偶有儿童病例,由于血液自动分析仪的使用,无症状的病例也可得到诊断,青年中的病例也在逐渐的增多,此病无性别分布差异。语音时长 01:38”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似,此病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此病的发病率仍不清楚,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年人,偶有儿童病例,由于
-
羟基脲片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用量羟基脲片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用量无法直接判断,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样,所以用量也不相同。羟基脲片需要根据自身的病情决定,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药物的用量少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药物的用量多一些,所以无法直接给出明确的用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羟基脲片是一种抗肿瘤的药物,可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羟基脲片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用法用量你好,希望可以帮助你
-
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结果发来我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