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面瘫针灸扎哪
病情描述:
面瘫针灸扎哪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面瘫针灸可以扎阳明经、少阳经穴位,包括阳白、太阳、四白、下关、地仓、翳风及风池,这是常见的局部穴位;远端穴位包括对侧合谷,另外两侧外关,这些都是可以的。另外根据患者体质不一样,比如体虚可以灸远端的足三里等穴位,就是远端和近端配合取穴。
意见建议:
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避免错过治疗时间,耽误病情。平时要注意休息,不熬夜,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为你推荐
-
面瘫的症状我们有很多同志得过面瘫。早上一起来,一睡觉醒来,发现这个半边脸麻木,那么洗脸的时候,漱口的时候含不住水,一漱那个水就汩汩地往外冒,那么同侧的眼睛闭的不全,一洗脸容易进水,这时候我们就很可能得了面瘫,这是我们的一个这个常见的这个认识这个疾病的方法。那么像刚才说的面瘫常见的症状,就是有口角、半侧面部的麻木,口角的歪斜、口角会歪向健侧,是因为这个患侧肌肉没有力量,被健侧的肌肉拉向健侧,所以会出现口角歪向健侧的。这种情况,那么同样它这个眼睑,患侧的眼睑是闭合不全的,闭合不全,那么用力闭眼的时候,还会留有一定的缝隙,那么根据病情的轻重,那么这个缝隙可大可小,同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伴有耳后的疼痛,耳部的胀痛,以及舌前三分之一味觉的缺失,这些都是面瘫的一些症状。01:48
-
面瘫复发怎么办面神经麻痹,也就是面瘫,是一种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虽然它很常见,但是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影响我们的形象美。得了一次,好不容易治好了,心情很高兴,我们一定要注意,从生活,饮食,起居各方面引起重视。我们得了面瘫就给我们一个警示,说明我们这个身体存在面瘫发作的这种条件。所以我们要在各个方面,都引起重视。比如说有血压高,我们要重视,把这个血压降平稳了;血糖高,要控制好血糖;生活作息不规律的,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不要熬夜,不要吃一些对身体不好,有刺激的那种食物过多。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个面瘫还是会有可能复发的。有的时候是同一侧,有的可能是对侧,又出现了新的这种状况。再复发以后,治疗起来,当然还按以前的这种治疗方法,应该还是可以完全恢复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再次得了面瘫,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身体的状况还是有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调理和生活各方面的注意。01:40
-
面瘫针灸扎哪面瘫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上可以采用针灸治疗等,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常常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比如说,常用的穴位有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和太冲等。另外,可以进行随证配穴,比如说,当患者出现鼻中沟歪斜的话,可以加用水沟,当患者出现鼻唇沟平坦的话,可以加用迎香等穴位。面瘫患者应该清淡饮食,注意多饮水,增加一些优质蛋白来提高机体抵抗力,另外,患者也应该注意休息,出门佩戴口罩,注意面部保暖。语音时长 01:15”
-
面瘫针灸哪侧面瘫的患者一般来说,如果是面神经炎感染导致的面瘫,这些患者的过了急性期以后,患者可以进行针灸理疗,通过针灸治疗可以赶上瘫痪侧面肌的力量,一般来说,针灸是在瘫痪侧的面肌,通过对瘫痪侧的面肌进行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突触的连接,也可以改善瘫痪侧面肌的力量。此外,如果患者是在急性期,如果是面神经炎,导致大面积的瘫痪,这些患者可以应用激素进行治疗,通过激素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此外,还需要应用一些维生素以及改善供血的药物,来促进面神经功能的修复。语音时长 01:09”
-
痛风针灸扎哪病情分析:可以扎患部的周围穴位,达到通经活络、清热利湿、止痛的作用。痛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意见建议: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要控制饮食及生活习惯,将尿酸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积极治疗已有的慢性疾病,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
针灸减肥扎哪病情分析:针灸进行减肥主要扎脾胃经上面的穴位,比如中脘穴、足三里,以及腹部上面的腧穴等一些穴位,通过针灸刺激可以起到健脾利湿和疏通经络的功效,抑制患者的食欲。意见建议:针灸减肥建议到正规的中医院,由医生进行操作,根据自身体质进行相应疗程的针灸,做完针灸6至8个小时之内,不建议洗澡。
-
面瘫针灸治疗扎哪边患有面瘫疾病的患者在针灸治疗方面并不是说扎哪边,针灸治疗主要是针对穴位来治疗面瘫,比如针刺风池、阳白、太阳、下关、迎香、地仓、人中、合谷等穴位。在治疗面瘫方面,同时也可以通过理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最好要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补充维生素,需要补充维生素b1。在饮食方面
-
脸上长痘针灸扎哪在临床上脸上长痘扎针灸具体扎哪些部位,要根据情况进行分析,中医针灸治疗疾病讲究辨证选穴、辨病选穴以及辨经络选穴。临床上脸上长痘,也就是痤疮,也称之为青春痘,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可以局部选穴,比如面部的一些穴位,也可以选择面部的阿是穴进行治疗。当然也可以远端选穴,比如选择合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