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细菌性痢疾危险吗?结局如何?
病情描述:
细菌性痢疾危险吗?结局如何?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大部分的痢疾病人都没有危险,但是在细菌性痢疾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中毒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差,此型多见于儿童,患者高热,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并且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昏迷,及抽搐,部分病人还会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发黄、发干等表现,部分患者此时并无腹泻的表现。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细菌性痢疾吃什么药细菌性痢疾,很显然是由于细菌导致的肠炎,从而导致的腹泻、恶心、呕吐、发烧等等一系列的症状。我们用什么药呢,首先就是病原治疗,就是抗菌素的应用,我们常用喹诺酮类,诺氟沙星这一类的,也可以用头孢一类的等等,这些对细菌性痢疾往往都有效。因为这些细菌性痢疾的肠炎呢,导致细菌一般都是,像痢疾杆菌,肠杆菌等等,它对各种抗生素,一般的还算是比较敏感的。第二,就是对症治疗,比如说有剧烈的腹痛,我们要减轻疼痛治疗,如果恶心吐得厉害,不能够饮水,我们要输液以防止脱水,同时输一些电解质,防止酸碱电解质的失衡。一般经过治疗,细菌痢疾大部分都会痊愈的,但是细菌性痢疾当中,有非常重要的类型,虽然比较少见,但是有一定的生命危险,那就是中毒性痢疾,必须得及早地发现,及早地治疗。01:57
-
细菌性肠炎可以自愈吗一般情况下,细菌性肠炎需要治疗,很难通过自己来自愈。细菌性肠炎往往常见的细菌,像一些肠杆菌、肠球菌等等,这些有害的细菌在肠道,可以导致肠黏膜的变性,坏死,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果我们不用抗生素,及时地把这些细菌消灭掉,病情就可能会迁延不愈,一般的这种疾病,一般的人群自愈的几率比较小,大都需要抗菌治疗。01:16
-
细菌性痢疾危险吗?结局如何?大部分的痢疾病人都没有危险,但是在细菌性痢疾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中毒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差,此型多见于儿童,患者高热,体温可以达到四十摄氏度以上,并且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昏迷及抽搐,部分病人还会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发黄发干等表现,部分患者此时并无腹泻的表现。在痢疾的流行季节,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当想到中毒性痢疾的可能,必须送到医院去抢救,否则,则将有生命危险,急性菌痢一般预后良好,发病后一周出现免疫力,两周左右可以痊愈,少数患者可因治疗不当或者不及时或因体质虚弱等因素,转变为慢性或遗留有肠功能紊乱,中毒性痢疾整治不及时,病死率很高,极少数危重的患者脑组织损伤严重,可以发生中毒性脑病,与此同时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语音时长 1:38”
-
细菌性痢疾如何确诊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一般来说,它发生在夏秋季节,当然,其他季节也可能发生,但是比较少见。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我们从以下几个条件来进行:第一个临床表现,患者如果考虑细菌性痢疾,可能会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等等。第二个患者会有流行病学的接触史,比如说接触过这些细菌性痢疾的患者,或者是细菌性痢疾这种无症状的带菌者,当然,还有可能误食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等等这样的传播。第三个患者需要做大便的培养,大便培养到痢疾杆菌,我们就可以确定诊断为细菌性痢疾。一旦诊断要早期的开始治疗,尽早的控制病情。语音时长 1:04”
-
细菌性痢疾如何防治病情分析:细菌性痢疾是消化科非常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细菌性痢疾一般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患有细菌性痢疾的患者,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细菌性痢疾,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另外要及时的补充液体,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意见建议:平常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吃一些新鲜的、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以免感染细菌性痢疾。
-
细菌性痢疾如何消毒病情分析: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手部和其接触过的物品,还有便盆应该进行消毒杀菌,对于患者的手部,应该在便前便后,饭前饭后使用杀菌洗手液进行洗手,洗完手后再用75%的酒精对手部进行消毒,对于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便盆应该用流水进行冲洗,然后倒入84消毒液浸泡两小时后洗净才能再次使用。意见建议:为了预防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建议健康人群在生活中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喝生水,饭前饭后勤洗手,同时也要定期的杀灭生活环境中的苍蝇,蚊子,蟑螂等昆虫。做到以上这些措施,就可以有效的切断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预防疾病的传播。
-
如何判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素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性疾病之一,判断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患者是否有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是否有误食可能污染食物和水的病史。第二,患者是否有一些相关的临床症状,比如说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黏液脓血便等等。第三,患者可以进行相关的化验检查,比如说大便
-
细菌性痢疾如何确诊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常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细菌性痢疾不仅会造成消化系统损害,严重者还可发展为慢性痢疾,甚至因病情恶化而死亡。在临床上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查、肠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等检查,其中粪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