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治疗孩子抽动症有什么方法
病情描述:
治疗孩子抽动症有什么方法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根据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1、氟哌啶醇 ,有效率60%~90%。每天1~2次,观察3天~7天若副效果不明显则增加剂量。2、泰必利,有效率76%~87%,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适用于7岁以上患者。每日2~3次。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抽动症的治疗抽动症的治疗有这么几种手段,可以采用:第一种手段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泰必利和硫比利,它能够减少抽动症的发作,控制它抽动的症状,对于早期的病人,效果会不错,但是长期吃会有一些副作用,这是它的问题。第二个治疗手段就是心理治疗。特别是对于症状不是特别轻的,患者特别重要,它能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告诉他对这个病的一些知识,他有所理解,知道这个病的发展的过程,那么会减轻病人心理负担,逐渐的症状会控制、会减轻。第三种方法就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刚得病的病人,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做手术治疗,都是对于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后效果不好的。病人年龄已经成年了,到了十八九岁成年人了,症状还没有缓解,或者是症状还继续加重,对病人的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影响,那么这时候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最主要的手术方式,是脑起搏器手术,需要把脑起搏器放在脑子里面,能够通过电流的方法,来刺激抽动的发作,让症状得到控制,对缓解症状,会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01:39
-
抽动症有什么表现抽动症的孩子表现多种多样的,不同阶段可以表现不同的形式。如果起病的初期,孩子最早可能只表现的是挤眉弄眼、耸耸肩,再进一步进展,严重以后可以表现为全身的抽动,但是以这个颈部以上的这种抽动多见,并伴有异常的这种发声。发声是以单音节或者多音节的,严重了可以发展为骂脏字说脏话。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也叫抽动症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半数的以上的儿童,还可能有这种强迫症的表现,比如反复的洗手、关门,或者思维的一个强迫,总是想去一件事不能停。以往多数的咱们抽动症的患者,是首先就诊于精神类疾病的医院,抽动症患者的表现也是时好时坏,所以以上是抽动症的大致的一个主要的表现。01:51
-
孩子有抽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爆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行为问题等,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预后良好。语音时长 1:02”
-
治疗孩子抽动症治疗根据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则以用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一、药物治疗:1,氟哌啶醇,有效率60%至90%,每天一至二次,观察三至七天,若负效果不明显,则增加剂量,在加量过程中应该根据治疗的效果和副反应调整剂量,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2,泰必利,有效率76%至87%,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适用于七岁以上的患者,每日23次,常见副作用为嗜睡,乏力头晕,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等等。3,可乐定,可改善抽动症状,有效率50%至86%,该药还可以改善注意缺乏和多动症状,目前国内主要为透皮贴剂,副作用有嗜睡,低血压,头晕口干等等。4,利培酮,已有报道证实利培酮治疗本病有效,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语音时长 2:17”
-
抽动症有哪些治疗方法病情分析:小儿抽动症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治疗。小儿抽动症又称之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需要到正规的医院儿科或者是心理医学科挂号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科学规范的治疗。意见建议:小儿患有抽动症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家长千万不要随便给小儿乱用药品,避免乱用偏方,以防治疗不当。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小孩也要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受到强烈的刺激,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可以预防病情加重。
-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抽动症的治疗一般推荐采用综合干预,确诊后要从药物、孩子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情绪控制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干预和治疗,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行为问题等。
-
治疗孩子抽动症治疗根据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则以用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一、药物治疗:1,氟哌啶醇,有效率60%至90%,每天一至二次,观察三至七天,若负效果不明显,则增加剂量,在加量过程中应该根据治疗的效果和
-
治疗孩子抽动症抽动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早发现,早治疗。"抽动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于患有抽动症的患者,早期的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同时在药物治疗期间要给予病人充分的心理支持,认识疾病,改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