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手足口病是什么
病情描述:
手足口病是什么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手足口病并非得病后获得终身免疫,所以可能再次发病。但一般而言,年龄较小的婴儿发病较重,年龄偏大时发病较轻。另外从感染途径上而言,不仅应该减少婴儿与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触,家里的大人,也应该注意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触。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导致出现的发热、皮疹,当然皮疹是口腔、臀部、手心和足心为特点的疱疹样皮疹的一组综合征,叫手足口病。这类的疾病,最常见于感染孩子,成人有感染的但比较少见。近几年的手足口病,像常见的病毒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EV71病毒。其中的以EV71病毒造成的,孩子的手足口病,出现重症化病例的表现,即是最多见的。所以如果出现了EV71病毒感染,孩子如果出现下面这些表现,像高热、有惊厥、有肢体抽动,会有心肌酶的升高,我们一定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01:20
-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我们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的传染性疾病,它的病因是一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就是我们常说的EV71,以及其他的比如说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据统计有超过20种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目前我们现在已知的是EV7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是最多的。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手足口病的人他的飞沫中可能带有病毒,粪便中可能带有病毒疱疹,疱疹里边也有病毒,所以就会分别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疱疹液传播手足口病。01:20
-
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和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多发生于儿童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本病潜伏期为三到七天,多见于两到十岁的儿童,以五岁以下更常见,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发疹前可有不同程度地低热,头痛等前驱症状,一到三天后手足口部出现皮损,处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水疱,疱壁薄,疱液清亮,水泡破溃后,水泡破溃后可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浅溃疡。根据发生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特征皮损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治疗上应注意隔离,防止本病在幼儿园内传染,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板蓝根冲剂内服有一定的效果。语音时长 1:24”
-
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以及臀部出现,不痛也不痒的,特征性的皮疹等,少数患儿还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能导致死亡。由于手足口病的危害较大,因此如果早期已经发现,并积极规范的治疗,居家隔离,不要去人群多的地方,给孩子吃一些没有刺激性,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休息,多饮水,注意观察。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就不能再去幼儿园,托儿所,最好不要再去人群比较多的地方,可能造成传播,一定给孩子吃那些没有刺激性,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一些流食,半流食,这样的一些情况,那么这个孩子要注意多休息,多饮水,注意观察就行。语音时长 1:35”
-
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
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
-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及儿童,好发于4-7月份。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和肛周皮肤黏膜出现皮疹、疱疹或溃汤。我国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在生活中要如何判断小孩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是什么样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急性起病,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属于病毒性传染病,还可能出现发热等,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