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实际上是非常具有特征性的,我们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疾病较为完整地诊断出来,那第一点就是他的年龄和人群,一般来说中老年患者是它的主要发病年龄人群,男女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它的发生部位略有区别,一般认为右侧要略多于左侧,这是三叉神经痛的基本的这么一个情况,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发病概率越来越高。
三叉神经痛多发于哪些人群
![](https://branddoctor-cdn.miaoshou.net/miaoshou/video/cover/2019/10/11/20191011163443_41320.png)
医生主讲实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三叉神经痛哪些症状我们把三叉神经痛叫做天下第一痛,它是非常痛的。三叉神经其实是在我们头面部的,控制面部感觉的神经。痛主要表现在额头,或者上颌鼻翼根部,或者下颌,比较常见的三个地方的疼痛。疼痛是非常有特点的,是一下一下的,闪电一下就过了。很多人在早期的时候,可能就是觉得脸像被电打了一下,全身打个激灵,很紧张,这种其实就是三叉神经的疼痛。但随着疼痛的性质,会越来越痛,每次痛的频率会特别高,比如洗脸、刷牙、说话的时候,碰到这里都会引起疼痛,并且疼痛非常严重。所以很多人痛起来根本不敢洗脸,不敢刷牙,也不敢吃饭。像这种疼痛其实是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做手术来治疗的。01:19
-
三叉神经痛特征三叉神经痛的特征主要是:第一个,它是爆发性的。发作在面部三叉神经感觉区域内的,剧烈的爆发性的疼痛,它多数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第二个,它有合并的扳机点。会有一些刺激之后,诱发出现这个疼痛,并且发作的疼痛非常的剧烈。第三个,做口服药物验证,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以上三点就可以基本上判断,是不是三叉神经痛了。那么还有辅助检查,我们要做头部的核磁去区别,进一步的区分是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还是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01:07
-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定论,另外它的临床表现。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为三比二。痛疼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颚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和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过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疼痛的性质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另外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一到两分钟骤然停止。初期时发作次数较少见,间期较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语音时长 1:31”
-
三叉神经痛在成年以及老年比较多见,疼痛比较剧烈,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以下几种药物:第一,是卡马西平,是首选的一类治疗药物,它的有效率可以达到70%到80%,首次剂量是0.1g一次,一天吃两次,每日增加0.1g,直至疼痛控制为止,是最大剂量一天不能够超过一克,有效剂量维持治疗二到三周之后,再逐渐减量至最小剂量,在服用数月,但是它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头晕、嗜睡、口干等情况,另外还可能出现皮疹、贫血、肝功能损害等。第二,是苯妥英钠。第三,是加巴喷丁。第四,是普瑞巴林。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以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12,可以肌注可以口服,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以考虑封闭治疗,和手术治疗或者射频电凝疗法。语音时长 1:48”
-
哪些人易患三叉神经痛病情分析:在临床当中,相对而言,血管硬化的患者,或者是容易生气上火,喜吃硬质食物的患者容易患三叉神经疼痛。但是这个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征,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意见建议:建议患者一定要明确自身的病情变化趋势,如果有眼角,嘴角的疼痛,像过电一样的感觉,每次持续数秒钟,一日发作数次,像这样的就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明确相关病情的变化趋势。
-
三叉神经痛为什么好发于女性病情分析:女性发病比较高的原因与生理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到了更年期以后,生理上或者是情绪上都会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诱发三叉神经痛。意见建议:建议患者在更年期时如果出现了明显的情绪低落现象,一定要自己学会调理,同时如果自身没有办法改变的情况下,要尽快的寻求专业的医师诊断和治疗的。
-
三叉神经痛哪些症状三叉神经是面部的感觉神经,支配面部的皮肤感觉,如果有各种原因刺激三叉神经是可以导致出现疼痛症状,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症状表现是出现突发的一侧面部剧烈疼痛,一般发作的时候疼痛严重无法耐受,像刀割样或者像电击样等,一般持续几秒钟或者一两分钟,然后是可以自行症状消退的,但是以后还是会再次发作。
-
牙疼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在发病时多伴有面部疼痛、痉挛等症状,尤其是在说话、吃饭的时候发生较多。有的患者还会有流泪、压痛、面潮红的症状,发生较为突然,随着病情的严重,发病间歇越来越短,发病时间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