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乙肝疫苗普种过程中,国外发现在臀部肌注疫苗与低应答率有关。为此英国有人立题对疫苗受试者(成人)的接种解剖部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的解剖部位影响抗体应答。在上臂三角肌接种者的抗体滴度(在接种后8~12个月)比臀部接种者高17倍,而臀部采用2.54cm(1英寸)针头则不一定能将疫苗注入肌肉。因此,目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都选用三角肌部位,而婴儿和新生儿则可在腿前外侧肌肉接种。
为什么乙肝疫苗接种的部位选用三角肌而不在臀部肌注?
00:00
1:01
医生主讲实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如何正确看待接种乙肝疫苗?如何正确看待接种乙肝疫苗?1、只要打过乙肝疫苗大部分人都会非常安全。2、所有新生儿都应该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如果我们能让所有的新生儿都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将来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也会越来越少。3、打过乙肝疫苗的人越多乙肝的感染率越低。01:17
-
乙肝疫苗接种时间间隔是多久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共三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完第一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分别注射第二针及第三针疫苗。接种完三针疫苗后需要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如果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10mIU/ml,则为阳性,说明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IU/ml,说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需要补打乙肝疫苗加强针。乙肝疫苗不是终生的免疫,一般接种三针后90%以上的人都可以检测到表面抗体,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体内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会逐渐的下降,甚至出现阴转。一旦出现表面抗体的阴转,需要补打乙肝加强针,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感染乙肝病毒的保护作用。01:47
-
上臂三角肌注射部位三角肌位于胳膊靠肩膀处末端,即上臂外侧,肩峰下2到3横指处,外观成隆起状的三角形。此处多为肌肉注射的选择部位,一般疫苗和需要少剂量肌注的药物,可以在此进行肌注。此处注射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一点,因为三角肌处无神经通过,很大的血管也在上臂内侧通过。极个别人在肌注后会出现局部硬结或者疼痛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可局部给予土豆片贴敷,或者隔土豆片热敷。一般1到2天后可自行消退,进针角度大约45度到50度左右。语音时长 01:19”
-
三角肌注射在临床上肌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注射方法,通常是指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肌肉组织以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最主要适用于不宜静脉注射或者不能作为静脉注射,要求皮下注射,而且皮下注射以后起效迅速。肌肉注射常见的部位为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也包括三角肌部分,肌肉注射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注射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同时由于注射对无菌的要求要高,所以在注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血管周围组织肌肉组织的损伤,不注意无菌要求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的感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语音时长 01:17”
-
三角肌注射部位及方法有哪些在上臂的外侧,肩峰下的两三横指处。小儿肌肉注射,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恶液质病人,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浮肿病人,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
为什么要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内,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
-
上臂三角肌注射部位三角肌位于胳膊靠肩膀处末端,即上臂外侧,肩峰下2到3横指处,外观成隆起状的三角形。此处多为肌肉注射的选择部位,一般疫苗和需要少剂量肌注的药物,可以在此进行肌注。此处注射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一点,因为三角肌处无神经通过,很大的血管也在上臂内侧通过。极个别人在肌注后会出现局部硬结或者疼痛的现象。这属于正常
-
三角肌注射角度三角肌肌肉注射角度是90度。三角肌肌肉注射时,选择在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用碘伏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90度角快速垂直刺入,针头刺入部位为针头长度的2/3。由于三角肌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的肌肉注射。如果患者很瘦的话,做肌肉注射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把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