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患者在日常护理方面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的,首先由于疾病不能根治,所以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使其正确的认识疾病,适时的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要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良好乐观的稳定情绪,以提高抗病能力。另外要注意卫生,平时患者要注意勤漱口,保持口腔卫生,还要定期更换牙刷,预防口腔感染,也要注意皮肤卫生,另外还要注意保暖,要预防各种感染,也要注意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但是生活一定要有规律,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避免熬夜,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和锻炼方式,此外也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要监测血压以及体温等的情况,当然主要还是要坚持正规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诊的。
妙手医生精选
大动脉炎临床护理
00:00
01:39
医生主讲实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什么是大动脉炎大动脉炎属于风湿免疫病,它是风湿免疫病中系统性血管炎的种类。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和主动脉的,主要分支的慢性的进行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有人可以出现发热、乏力,有人可以出现各种血管的受累,出现血压的异常,出现头晕、头疼,可以出现主动脉的一些受累表现,可以出现胸痛。还可以出现四肢受累的表现,出现四肢,叫间歇性跛行的表现,有人会走路的时候,突然就走不动了;有人会出现颈动脉受累表现,可以出现颈动脉的狭窄,出现脖子疼、头晕等等。01:11
-
大动脉炎发病年龄大动脉炎常见的发病年龄,是30岁之前的人,我们以前有俗称叫做东方美女病,所以是30岁之前女性,大动脉炎发病率是比较高的。但是男性同样也可以发病,也不是局限于30岁、40岁、50岁,也可以出现大动脉炎。目前最新的美国的ACR的一个分类标准,把大动脉炎的一个发病年龄,提高到60岁之前,所以说是60岁之前的患者,都可能会出现大动脉炎的一个发病、那60岁之后的患者,我们发病的话,更多的考虑叫巨细胞动脉炎,但是一些比如说是40岁、50岁出现的血管狭窄,同样有可能是个大动脉炎的发生,所以发病年龄还是比较广的。01:07
-
大动脉炎护理常规第一、大动脉炎,是风湿科一种常见的疾病,患有这个疾病的患者,平时需要注意前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平时也需要注意皮肤的卫生,不要挤压痤疮和身体任何部位的疖肿等。第二、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的愤怒,忧愁,焦虑,惊吓等情绪变化,有可能会引起病情复发或者是加重,要保持良好乐观的稳定情绪,从而帮助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第三、要树立好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使药物发挥最大的效能,平时的时候需要监测自己的脉搏血压,观察治疗效果,另外是能够更提早的发现是否存在疾病活动,对于饮食方面,患者可以食用一些温和温补性的食物,注意营养的丰富,平时注意消化,少进食生冷、寒凉等刺激性食物。语音时长 1:33”
-
大动脉炎临床症状大动脉炎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受累血管不同,受影响的部位不同,出现的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颈动脉、椎动脉受累的患者可以出现脑缺血的症状,如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上肢缺血的患者可以出现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肌肉萎缩。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受累的患者可以出现,上肢高血压以及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出现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肾动脉受累的患者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有头晕、心慌、乏力。冠状动脉受累者可以出现心悸、气短、甚至是心梗。另外一类患者如果有肺动脉受累可以出现呼吸音减弱。语音时长 1:31”
-
大动脉炎吃药多久大动脉炎是不能根治的疾病,因此有可能需要终身服药,当然也不必太过焦虑,一定要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建议,随着病情逐渐稳定之后,是可以逐渐减量的,也就是可以用最小有效剂量的药物维持剂量进行治疗,通常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
大动脉炎是否遗传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免疫性疾病。大动脉炎的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为多见;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大动脉炎是一种以中膜损害为主的非特异性全动脉炎。动脉全层呈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和纤维化,增厚的内膜向腔内增生引起动脉的狭窄和阻塞。目前具体的病因还并不是太清楚,与遗传关系不是很大。
-
大动脉炎的术后护理大动脉的术后护理如下:应使用较低的斜躺位置或仰卧位24小时。穿刺侧肢体应限制运动,以避免刺穿血管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的意识变化,以确定是否存在脑缺血或脑水肿。伤口护理在血管内治疗后,应按压穿刺血管止血和压力包扎。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和脓性分泌物,有无渗出,并定期更换敷料。疼痛护理对于剧烈疼痛的患者
-
大动脉炎超声表现由于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实时的对病变动脉进行显示,安全无创便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因此超声在大动脉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动脉炎表现的超声表现有下面这些情况,可以发现病变动脉外径局限性增宽或变化不明显,管壁外膜、内膜中层均弥漫性增厚,回声减低不均匀。也可表现为内径狭窄不明显,局部偏心性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