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体内的脂质代谢异常,过多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并进入到动脉内皮下,进入内皮下的脂肪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发生凋亡坏死,形成脂质坏死核心,最后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不断的扩大,导致血管的狭窄。当斑块破裂或者发生溃烂的时候,会使血栓形成,最后导致冠脉发生堵塞或者严重的狭窄,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00:00
01:14
医生主讲实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冠心病的常见发病部位有哪些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是负责心脏本身供血的血管,出现狭窄或者堵塞,从而导致的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那么心脏供血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的话主要有三条:左前降支、回旋支,还有右冠状动脉。这三条冠状动脉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粥样硬化的斑块,出现管腔的狭窄或者堵塞,也就是说冠心病发病的部位,可以发生在三条冠状动脉的,任何部位都是可以。00:54
-
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冠心病的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一方面动脉粥样斑块,可以逐渐长大堵塞我们的血管;另一方面有些人发展得没有那么快,但是可以突然地破裂,就像我们手上破个口在血管内就会结个疤,这个疤我们就叫血栓。血栓可以在霎那间或者几分钟,甚至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让我们的血管堵塞。阿司匹林就是防止这种动脉斑块破裂以后血栓的形成,所以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药物。同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血小板也参与了这个过程,所以它又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防止我们急性心梗的发生,或者急性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实验证实,应用它以后能降低这些事件的发生。01:30
-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体内的脂质代谢异常,过多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并进入到动脉内皮下,进入内皮下的脂肪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发生凋亡坏死,形成脂质坏死核心,最后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不断的扩大,导致血管的狭窄。当斑块破裂或者发生溃烂的时候,会使血栓形成,最后导致冠脉发生堵塞或者严重的狭窄,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语音时长 01:14”
-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是否发生冠心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冠状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的程度,在病理学上按照狭窄的严重部位的横断面可以分为四级,一级的管腔的狭窄面积呢是25%,二级的管腔狭窄面积占26%到50%,三级的为51%到75%,四级占到76%到百分之百。一般的一级和二级的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减少,除了冠状动脉痉挛外对冠心病的发病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虽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没有冠心病的表现,或者虽然有冠心病的表现却并非冠心病所导致而三级以上的狭窄,这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一个关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基础上,特别是老年人和严重的斑块处有大量的钙盐沉积,而正常的动脉不会发生钙化,这样的情况下会造成急性冠脉综合症,出现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语音时长 1:39”
-
ITP的发病机制有哪些病情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多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在体液免疫机制方面,自身抗体介导的巨核细胞异常凋亡,出现数量和质量异常;在细胞免疫机制方面,细胞毒T细胞直接介导溶解血小板。意见建议:发现血小板减少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明确后,若血小板小于30×109/L,并有出血情况,应尽快住院选用激素治疗。
-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些因素亦称为危险因素,主要有:1、年龄,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较高。2.血脂异常。3.高血压。4、吸烟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6、肥胖等。
-
腹水的发病机制有哪些主要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当中门静脉压升高导致肝豆和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力升高,体液从这两个部位漏出,并且超过淋巴管和胸导管的引流能力可以漏到腹腔当中。再就是全身因素,全身因素包括水钠潴留,水钠潴留可以导致肺门型门脉高压以及充血性心衰等等,再就是低蛋白血症,因为肝脏疾病的时候会导致低蛋白血症,
-
ITP的发病机制有哪些ITP的发生机制有两方面:一,血小板抗体,在ITP患者中有75%可以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性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被吞噬破坏。在一些难治性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分化抑制作用,可以影响血小板的生成。二,血小板生存缩短,在ITP患者中血小板生存期明显缩短至2-3天或者是数